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2025-08-15 09:37
来源:本站
城市的脉搏,跳动在对每一份成长的守护中。聚焦流动未成年人,郭巨街道全域开展一对一入户调研,“网格+警格+家校社”联动,精准画像近500名流动未成年人,依托“海娃之家”为他们打造成长港湾,研学助学、心理辅导、亲子活动、暑期假日学校等多维服务长效护航。
仑传推出《E家童盟·护苗记》系列报道,走进这场有力量有温度的治理实践,看郭巨街道如何用精细化服务破解流动治理难题,让流动未成年人在异乡找到成长支点,感受城市的包容与善意,实现个人成长、家庭幸福与城市文明的同频共振。“E家童盟”项目的孩子,在社区共富工坊赚到了钱。在郭巨街道东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孩子们可以在冰柜前用“共富币”买下一支支冰棍。通过搬运、打扫等力所能及的劳动,孩子们在社区“烽火·E家人”共富工坊赚取“共富币”,用于换取冰棍、文具、零食等小物件。
“多劳动,就能收获更多。”从来到社区暑期假日学校至今,近一个月时间,刘影(化名)在这里结交了更多新朋友,日渐开朗。作为较大的孩子,刘影几乎承包了社区共富工坊的来料搬运工作,赚取的“共富币”,她为自己买了橡皮、纸笔等文具,用于迎接新学期的到来。“靠自己赚来的冰棍,特别好吃。”7岁的林夏(化名)则用“共富币”购买了一支冰棍,吃进嘴里的甜,让她弯了眉眼。这是东港社区结合暑期假日学校和共富工坊功能特性,推出的“劳动—奖励—兑换”的共富银行机制,通过体验式教育,让孩子们亲身感悟财富来之不易和劳动创造价值的道理。刘影、林夏,正是“E家童盟”项目曾个性化提供应急救助并纳入长效管理的两个孩子,半年前,她们还陷在无家长有效监管、缺乏交际和关爱等困境中。
“这两个孩子只是我们郭巨流动未成年人的缩影。这些孩子因为父母忙于生计,暑期时往往面临‘三缺’困境,缺专人看护、缺优质陪伴、缺正向引导。”东港社区党委书记王英道出这一忧虑。今年4月的首轮入户走访印证了这一点:多数流动孩子暑期独自居家,与电视、手机为伴,或者沉迷网络。虽然社区暑期假日学校尽力吸纳,但名额有限且主要面向小学生,阶段性服务终究难解长效之渴。“一直以来,我们项目都是奔着‘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去吸纳和帮助辖区的流动未成年人。”“E家童盟”项目启动数月后,历经种种,项目负责人汪旭儿深刻感受到,孩子的问题,无外乎是整个家庭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钥匙,不能只对准孩子。
再往下细想,汪旭儿很快有了答案。“社区共富工坊或许就是一把‘万能钥匙’。”7月的一天,东港社区“烽火·E家人”共富工坊来了第一位特殊的坊员。张柠(化名),16岁,职高一年级,需定期接受心理治疗,400元一次。与她一起生活的母亲是码头的后勤工人,每月工资3000元。邀请张柠到共富工坊做工可以让她利用暑期力所能及地赚取部分治疗费用,同时为她提供一个安全、有益的社交环境。“与其在家封闭,不如做些有意义的事,在轻松氛围里与人交流。”汪旭儿和王英没有急于询问,而是细心观察:
第一天,张柠在母亲陪同下早早到来,张柠手巧,很快上手。
第三天,张柠动作愈发熟练,开始尝试和其他坊员搭话。
第七天,张柠带来一位小伙伴,一起来共富工坊做工。
“我们想,她在这里是开心且满足的。”二人欣慰道。
这把“钥匙”的魔力远不止于此。工坊内,不仅有孩子,还有他们的家长。社区为经济困难、急需灵活就业的家长提供了岗位。做工间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趁机为家长们开展未成年人防溺水、防网络沉迷、流动人口相关福利政策等宣传教育。在汪旭儿看来,共富工坊这把“钥匙”的魔力,恰恰在于它能打破“只盯孩子”的局限,把帮助的触角延伸到整个家庭,为流动未成年人的成长培厚了根基。
事实上,“E家童盟”项目就像是基层治理的地基,地基稳了,上层建筑就能层层垒高。“借助项目,我们通过入户走访和建立联络机制,动态掌握辖区流动人员的情况和动向,精准排摸到户到人,这为街道其他工作尤其是儿童类工作的开展省下了大量人力、精力。”当家长在工坊做工时,社工能顺势收集“孩子转学难”“老家医保续接疑问”等诉求,联动街道职能部门快速响应;当孩子们亟需救助时候,项目能及时链接爱心资源,让帮扶更对味、更有效。这种“以孩子为切口、向家庭延伸”的摸排模式,为街道的民生保障、矛盾调解等工作省下了大量“重复调研”的成本,让基层治理的“靶向性”更强。不过,“E家童盟”项目不可能完全包揽所有介入环节,归根结底,个体最终还是要依靠自身力量实现自主成长。
“除了应急救助外,我们还能提供的,更多的是为他们搭建一个可喘息的平台,输送一份支撑他们重新站立的力量。”汪旭儿坦言。以小见大,以小助大,通过构建这样的支持体系,既是对个体主体性的尊重,也是长效帮扶的核心要义:授人以鱼,解一时之困;授人以渔,方为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