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2025-07-17 14:39
来源:本站
7月5日,在宁波北仑区新碶街道红梅社区,“又见梅好·焕新生活”开街嘉年华活动热闹举行,社区居民们早早聚集在巷口,等待一场专属于他们的“红梅之约”。
现场,红梅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蜕变为“全能型选手”:既是非遗课堂、便民服务站,又是亲子乐园、社区经济引擎,各项体验活动精彩纷呈,为“老社区”谱写了一首“新民谣”——非遗文化空间里,主理人李亮正手把手教孩子们制作漆扇,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在稚嫩的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社区会客厅里,咖啡渣的淡淡焦香萦绕四周。孩子们将滤纸模具浸入特制浆液,沉浸式体验“咖啡 +”创意手工,亲手把咖啡渣变成精美手工纸,让环保创意在指尖绽放。
在社区课堂间,围绕街区探索主题,二十余名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街区老牌照相馆,探究照片背后的故事。
“10 元快剪”“缝补裁剪”等便民服务多元场景,贴近居民生活所需,传递着社区的温度。
九嘉巷共富市集同样热闹非凡,琳琅满目的商品与特色摊位,让居民与游客沉浸式感受烟火气,客流达千余人次。
2024年3月,红梅社区以党群服务中心专业化服务集成供给改革为契机,以“空间重构、业态重塑、服务升级”为路径,通过“空间活化、服务破圈、生态共生”三大行动,将30年历史的老社区打造为集文化传承、便民服务、亲子互动、社区经济于一体的“共富街区”。
在这场“变形记”里,“空间破圈”是首场攻坚战。红梅社区工作人员的办公场地从一楼搬到了二楼。“我们把60%的办公区域腾给居民,现在一楼全是服务场景。由于老房子结构陈旧,我们还对空间方案做了30余次空间布局调整,开了40余场协调会,终于推进了改造。”红梅社区党委书记邢巧燕回忆道。
打破传统办公场所的局限,红梅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实现“破圈”发展,集学习、娱乐、服务、商业于一体,成为居民、商户、师生的热门打卡地。通过“办公区域最小化、服务空间最大化”等举措,未来这里将以标准化运营和常态化活动,打造一个文化鲜明、人情味浓的“红色阵地”,让“红梅铁粉”的队伍日益壮大。
这场社区更新也致力于关系的重构。如今,社区搭建的“红梅生态圈”已吸纳宁波职业技术大学、万物有邻社造文化管理有限公司等行业专业力量扎根。“我们在社区设立了非遗文化传播工作室,将为社区发展嵌入学术力量,并定期开设漆艺体验课、国画扇面绘制等活动,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宁波职业技术大学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老师李亮说。这个老社区正以破茧之势,重新定义“社区”的温度与可能,用蝶变来回应背后无数次的探索、调整与突破。
今年是红梅社区以强社公司为桥梁开展运营的首年,邢巧燕已经计划好了实现资金反哺后,将把资金用于红梅社区的公共建设与公共服务。
从传统的党群服务中心转型为充满烟火气的‘又见·梅好’共富街区,红梅社区用一年时间完成了“微改造、精提升”的变革,生动诠释了“办法总比困难多”的治理智慧。在缺乏既定模板的情况下,社区工作者以群众需求为圆心,以创新突破为半径,绘制出了基层治理的最大同心圆。
为残障人士设立的圆梦理发台,非遗传承人执教的国画课堂,以及便民利民的缝纫服务点……这些具体而微的实践共同揭示了一个本质:真正的社区更新,核心在于促进人际联结与共同成长。
在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时代的背景下,如何让老空间承载新生活,让旧情怀邂逅新经济,既是基层治理的必答题,更是城市文明的温度计,红梅社区的探索或能为我们带来某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