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2025-10-16 14:42
来源:本站
“他们”的“梅好生活”
“小谢,麻烦你,帮我拾掇拾掇这头发。”周二午后,阳光正好,谢林英的理发室刚一开门,老街坊李大爷就熟门熟路地踱了进来,像是掐准了点儿。店里的忙碌,也在这声再寻常不过的招呼里,悄然开始了。
80后谢林英曾是残疾人运动员,如今在这10平方米的理发间开启了她的新赛道:80岁以上老人免费剪发、行动不便的上门理发,还只收别人三分之一的钱。而这一切的改变还要从红梅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一场“微改造”说起。
从空间焕新到共同体重塑,共富街区如何打造家门口的幸福圈?
红梅社区成立于1995年,面对老社区空间利用率低、服务功能单一等难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以“空间重构、业态重塑、服务升级”为路径,主动腾退60%的办公区域,通过“低偿+公益”合伙人模式,打造集文化传承、便民服务、社区经济于一体的社区共富街区。
今年7月,“又见梅好·焕新生活”红梅社区共富街区正式开街。陶艺馆、咖啡店、裁缝铺、理发铺……这个由1550平方米的老旧空间活化改造而来的多功能平台,成为了居民们“开门可见、抬脚即到”的生活港湾。
与此同时,社区通过党建联建机制,充分发挥社区党委的“轴心”作用,联动12家单位组建“共富合伙人”,推动空间活化与居民共富同频共振,让每一平方米都回应民生所需,共同破解服务“一老一小一特”的难题。
“公益合伙人”机制,为特殊群体点亮暖光
谢林英的理发室,正是“共富合伙人”模式的生动缩影。小儿麻痹的她,曾扛着推子教自闭症青年手艺,带残友做手工,而红梅社区提供的免费场地让她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路走得更加稳健、有力。
而不远处的“‘梅’好格子铺”里,这种转变的力量,同样在另一个年轻的生命中悄然萌发。“我叫毛毛……这是我做的手链,希望你们能喜欢,欢迎大家来。”这是今年五月,毛毛第一次出现在红领集市上的场景。作为心智障碍青年,毛毛在党员志愿者和邻里帮助下,从最初沉默谨慎,到如今能自信地招呼客人,还成为了社区咖啡店的见习生。
这束微光吸引了更多特殊群体,聋哑青年喻海经社区推荐成为外卖骑手。除了带动特殊群体成功就业,“梅”好格子铺也成为社区关系的“黏合剂”——全职妈妈做义工、退休教师教手艺、爱心企业助销售。这个6平方米的格子铺,就像社区治理的缩影——党组织搭建平台,党员带头服务,群众成为主体,共同为特殊群体点亮暖光。
党建护航“一老一小”,书写幸福民生答卷
除了特殊群体,占比超过40%“一老一小”也是红梅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主要的服务对象。早在2019年,社区党委就启动“小区焕新、街区焕新、空间焕新”三大工程,破解老小区破旧、停车难、管线乱等痛点。
2021年,社区又借未来社区建设东风,让星阳市场二楼4600平方米的邻里中心投用,文化、休闲、读书、运动、食堂五大功能区稳稳接住“一老一小一特”需求,5A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更成为“老人乐园”,提供从基础照料到科技助老的全程服务。
“居民的需求就是我们开展党群服务的‘指南针’。”红梅社区党委书记邢巧燕说。目前,红梅社区的10余家党建联建单位持续为社区群众注入温暖,新碶供电所的党员志愿者们定期为独居老人检查家中用电情况,街道妇联设置妇女儿童驿站开展亲子绘本课堂,社区联合区退休教师协会举办歌咏班丰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共富街区也引入10余家优质社会组织和社区商户,日均服务超200人次,开展非遗体验、阅读课程、政策宣讲等活动百余场。
如今,这个“开门可见、抬脚即到”的共富街区,已成为红梅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它证明,共富的真谛,不仅在于物质的丰盈,更在于让每一位居民都能在家门口寻见归属、获得关怀、体面生活。
而美好生活,也从来不只属于某个人、某个群体。在这里,无数被“公益合伙人”温暖的人,共同构成了“梅好生活”最真实的注脚。他们照亮了一条从“我”到“我们”、从“受助”到“助人”之路——这,正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最生动、最温暖的实践。